一、小组基本情况:
1.小组名称:“运用自己”家长小组
2.活动对象:7-12岁儿童的家长
3.参与人数:11人
4.小组性质:教育性
5.社工姓名:邓文娟
二、小组目标:
1.总目标:组员更加了解自己和孩子的内在状态,掌握与孩子相处的技巧。
2.分目标:
(1)80%组员认识应对姿态,并了解自己和子女熟悉的应对姿态;
(2)80%组员认识冰山理论,透过运用冰山理论更加了解子女和自己的内在状态;
(3)80%组员掌握回应冰山中感受层面的技巧。
三、理论与方法:
夏港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2012年的《儿童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有30.8%的7-12岁的调查对象表示父母主要关心的是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与同学的相处,而对情绪和爱好方面的关心较少;但64.4%的调查儿童最希望父母关心的是情绪和感受、爱好方面。另外,经社工的观察以及开展家长小组的经验,家长往往较容易忽视孩子冰山状态的感受层次,而是较多直接给予孩子建议和追问原因,影响与孩子的沟通。但只要家长及时回应了孩子的情绪,便能够增进亲子关系。在家长座谈会中,大部分家长也反映在与孩子相处,很容易发生冲突,觉得孩子不听话,希望可以学习有关子女管教方面的技巧。
为了回应家长和儿童的需求,本次小组主要是采用萨提亚模式,社工应用萨提亚的基本概念(包括应对姿态和冰山理论),以及采用雕塑技术,让家长更加了解自己以及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在状态,了解自己在与孩子相处时的应对姿态。同时,家长提高觉察能力,觉察自己的内在状态,意识到在与孩子相处时,需要注重孩子的感受,并学会运用自己来影响和教育孩子。
四、小组过程:
(一)小组计划
1.大纲计划
节次
|
活动目标
|
活动内容
|
第一节
|
1.组员互相认识,产生连结
2.制定小组契约,目标澄清
3.组员互相欣赏自己和子女,营造一个开放、坦诚、信任的氛围
|
★介绍工作坊内容
★组员认识游戏
★制定小组契约
★欣赏自己和孩子的活动
|
第二节
|
组员认识应对姿态,并了解自己的应对姿态
|
★介绍五种应对姿态
★体验四种应对姿态
★讨论及分享自己和孩子熟悉的应对姿态
|
第三节
|
组员认识冰山理论,了解压力事件当中自己和孩子的内在状态
|
★介绍冰山理论
★结合生活例子运用冰山理论了解组员自身及孩子的内在状态
★组员表达感受
|
第四节
|
组员掌握冰山理论,更加了解压力事件当中自己和孩子的内在状态
|
★结合生活例子运用冰山理论了解组员自身及孩子的内在状态
★组员表达感受
★讨论和总结
|
第五节
|
组员掌握让孩子表达感受的技巧
|
★组员通过角色扮演、填写感受纸等意识到忽略孩子感受的情况
★介绍和体验让孩子表达感受的技巧
|
2.每节小组计划
第 1节
本节日期: 2012年12月7日
本节目标:
1、组员互相认识,建立关系和连结;
2、澄清期望 、一起确认小组的目标;
3、制定小组规范;
4、组员们更加关注自己,欣赏自己和孩子,提高管教子女的信心。
时长
|
目标
|
内容
|
物资
|
15分钟
|
组员互相认识,与相同背景的人产生连结
|
破冰游戏:寻找相同点
1.请组员在贴纸中填写相应内容;
2.四处走动,阅读其他人的贴纸
3.寻找两位组员坐下来,分享彼此的资料
卡纸内容
1你想要被称呼的名字2你子女数目3子女性别4就读的班级
5你的居住区域 6参加这个工作坊的一个学习目标
|
卡纸、
双面胶
笔
|
10分钟
|
澄清活动目标
|
社工介绍:
1.社工了解组员对参与小组的认知程度,不清楚便必须先行澄清;
2.社工介绍小组聚会的日期、时间、地点、内容及形式,并与组员取得共识
|
日程表
|
制定小组规则
|
社工介绍
社工介绍所需遵守的小组规则(主要是提醒尊重个人私隐,并加以保密、出席活动须守时等)
|
白板
小组规则纸张
|
组员讨论
组员针对初步小组规则进行讨论和补充
|
|
20分钟
|
确立参与小组的积极态度
|
游戏:寻萝园
方法:3-4人为一组
1.各人以两分钟轮流讲一段最难忘的亲子经历,并于完结后以投票方法,选出最感动的亲子情。投票者要向被提名者说明投他一票的原因。
2.获提名那位组员会被邀请分享感受
|
|
15分钟
|
与组员更深入分享资讯,准备进入稍后更具冒险性的阶段
|
游戏:学会欣赏
1.与新的团体组员再次分享贴纸内容;
2.分享欣赏学校的三件事;
3.分享你欣赏自己孩子的三个特质;
4.分享三件关于自己的正面特质
5.谢谢这个三人团体,然后移动座位到更大的圈子
|
|
15分钟
|
鼓励组员更进一步,花一些时间给自己,将对自己的欣赏与对子女的欣赏加以内化
|
游戏:表达欣赏
1.四处走动,与至少三个人分享这些特质,说【我欣赏我孩子的。。。】与【我欣赏我自己的。。】
2.花一些时间安静地欣赏自己与其他组员
|
大卡纸
双面胶
笔
|
10分钟
|
全节总结、下节课题预告
|
请组员表达参加这一节小组的感想
|
|
第 2 节
本节日期: 12月12日 晚上7:30—9:00
本节目标: 组员认识应对姿态,并了解自己的应对姿态;
时长
|
目标
|
内容
|
物资
|
10分钟
|
组员互相熟悉
|
破冰游戏:镜子影相
两人为一组,其中一组做动作,作为镜子。别一个组员将做出镜子折身的动作
|
|
20分钟
|
组员认识应对姿态
|
社工讲解
1.社工利用饼图,介绍每个应对姿态的语言、内心感受、应对动作
2.组员体验每个应对姿态的动作,社工咨询组员的感受
|
白板
白板笔
|
20分钟
|
组员辨识自己的应对姿态
|
(一)游戏:发现自我
1.分组,组员选择自己最希望扮演的年龄和自己的称呼
2.确定各组内组员所扮演角色的家庭关系
3.确定讨论的家庭议题(如一家人去旅游)
4.各组组员分别以不同的应对姿态来讨论家庭议题(如组员A以讨论应对姿态,组员B以指责应对姿态来讨论一家人去哪里旅游)
5.各组员轮流体验四种不同的应对姿态
|
|
40分钟
|
(二)讨论分享
1.讨论自己最熟悉的应对姿态,以及从哪里学来的,原生家庭的应对姿态如何?
2.组员分享对应对姿态的收获及疑问、期望
|
大头笔
白纸
|
15分钟
|
应对姿态的补充
|
回应组员的疑问,并补充应对姿态的知识:
1.介绍压力舞蹈,强调应对姿态是动态的;
2.每个应对姿态都有其资源和优势,可以善于利用的
|
|
15分钟
|
组员分享和布置家庭作业
|
1.介绍天气预报(欣赏/感谢、困惑/担心、抱怨+建议、新资讯、希望)
2.组员互相表达感谢、欣赏、希望
3.家庭作业:组员回家观察自己和孩子相处过程中的应对姿态
|
|
第 3 节
本节日期:12月28日 晚上7:30—9:00
本节目标: 组员掌握冰山理论,更加了解压力事件当中自己和孩子的内在状态
时长
|
目标
|
内容
|
物资
|
10分钟
|
组员的互相连结
|
天气预报(欣赏/感谢、困惑/担心、抱怨+建议、新资讯、希望)
|
|
10分钟
|
回顾上节内容,引出本节的主题
|
组员分享这两周在与子女互动过程中观察到的情况
|
|
40分钟
|
介绍冰山理论
|
(一)社工讲解
社工介绍冰山理论不同层次(行为、应对姿态、感受、观点、期待、渴求、自我)
|
白板
白板笔
|
(二)期待部分的体验游戏:香蕉苹果
1.组员分为两人一组,其中一位为香蕉,一位为苹果;
2.香蕉和苹果面对面,以双手指尖互相接触;
3.苹果闭上眼睛,香蕉随着音乐走动,苹果跟着香蕉的动作而摆动;
4.社工引导分享:刚才的摆动过程中,香蕉对苹果有什么期待,是否达到了期待?苹果当时有什么期待等;
5.苹果与香蕉角色对调,重新体验
|
音乐
白板
白板笔
|
(三)例举事例分析
引用刚才讨论的事件,与组员作冰山分析
|
|
30分钟
|
让组员了解自己和孩子的内在状态
|
家庭雕塑
1.自愿体验的组员A选择其中一位组员B扮演其孩子;
2.组员A和B分别摆出熟悉的双方的应对姿态;
3.社工以历程式提问组员A的冰山;
4.社工以历程式提问组员B的冰山;
5.社工提问组员A,在了解组员B的冰山后的反思和感想
6.社工提问组员A希望与孩子的互动画面,并让其将画面展示出来;
7.社工提问组员A如何才能从现实画面转化成希望的画面,并进行体验;
8.让其他组员分享感受
|
|
10分钟
|
组员分享,并布置家庭作业
|
1.组员表达自己感受、想法、打算
2.布置家庭作业:在家里运用冰山理论,分析在压力事件,自己和孩子的冰山
|
|
第 4节
本节日期: 1月11日 晚上7:30—9:00
本节目标: 组员掌握冰山理论,更加了解压力事件当中自己和孩子的内在状态
时长
|
目标
|
内容
|
物资
|
10分钟
|
回顾上节内容,引出本节的主题
|
大家分享这两周运用冰山理论的情况
|
|
15分钟
|
掌握冰山理论
|
引用组员现实提出的实例,与组员作冰山分析
|
白板
白板笔
|
20分钟
|
让组员了解自己和孩子的内在状态
|
家庭雕塑
1.自愿体验的组员A选择其中一位组员B扮演其孩子;
2.组员A和B分别摆出熟悉的双方的应对姿态;
3.社工以历程式提问组员A的冰山;
4.社工以历程式提问组员B的冰山;
5.社工提问组员A,在了解组员B的冰山后的反思和感想
6.社工提问组员A希望与孩子的互动画面,并让其将画面展示出来;
7.社工提问组员A如何才能从现实画面转化成希望的画面,并进行体验;
8.让其他组员分享感受
|
|
15分钟
|
组员学习如何与不同应对姿态的孩子连接
|
(一)社工介绍
介绍不同应对姿态可转化为一致的方法,如讨好应对姿态要注重其感受,指责应对姿态的要注重其期待,超理智应对姿态要注重与其观点交谈,打岔应对姿态要投其所好等;
|
白板笔
白板
|
20分钟
|
(二)组员练习
组员运用生活的实例共同分析和讨论
|
|
10分钟
|
组员分享,并布置家庭作业
|
1.组员表达自己感受、想法、打算
2.布置家庭作业:在家里运用冰山理论,分析在压力事件,自己和孩子的冰山
|
|
第 5节
本节日期:1月18日 晚上7:30—9:00
本节目标: 1、组员掌握让孩子表达感受的技巧
2、组员巩固小组成果,经验总结
时长
|
目标
|
内容
|
物资
|
10分钟
|
回顾上节的主题及重点
|
将组员分成2-3人一组,让组员互相分享上节家课内容
|
|
30分钟
|
组员学习说出孩子的感受的技巧
|
情景演绎:
1.填写一份承认感受的纸条;
2.大家一起分享及说出感受;
3.进行情景演绎:如何回应孩子的感受
|
感受纸条
|
25分钟
|
组员学习用简单的词语回应孩子感受技巧。(简单的词语如“哦。。恩。。原来是这样子”)
|
情景演绎:
将小组分成2人为一组,社工给每组2个情境
1.其中一人扮演家长,一个扮演子女,进行往常的情景;
2.扮演小孩的组员表达自己的感受;
3.运用简单的词语回应他们的感受的方式重新演绎
4.每组代表说出这次角色扮演的启发和感受
|
|
15分钟
|
总结及分享
|
1.回顾五节的内容;
2.表达自己的感受,收获;
3.填写意见反馈表
|
反馈表
|
五、小组发展状况
1.准备期(组员电话访谈)
准备期主要任务是了解参加者的需要,介绍小组的内容,以及澄清期望。而本小组在开组前,透过电访的形式,介绍小组的主题、目的、形式、频次等,并了解报名者的期待。透过介绍小组内容,澄清了本小组是一个连续性的小组,而非一次性的讲座。而经过徇问报名者对小组的期待,每位参加者都表达孩子的行为表现以及子女管教存在的困惑。让社工能更好地调整小组的内容设计,并运用组员提及的孩子行为做为小组的分析例子。
2.小组初期(第1节)
(1)小组初期主要任务是促进组员互相认识,产生连结,营造信任、坦诚及温暖的气氛。由于是初次接触,组员都比较拘束,社工透过寻找相同点游戏,让组员们发现彼此的相同点(如孩子同一个班,居住在同一栋楼等),从而产生联结和亲密感。而分享与孩子最感动的故事,让组员找到了共同的话题,欢喜地分享自己的幸福。最后分享欣赏自己和孩子三个正面特质环节,让组员彼此建立坦诚和信任的关系。
(2)在分享欣赏自己和孩子三个正面特质环节,部分熟悉的组员偶尔闲聊。社工发现这种情况,便在各个小组时而地走动,了解组员的讨论进度,并善意提醒闲聊的组员,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3.小组工作期((第2-4节、第5节前半段)
(1)小组工作期主要任务是让组员认识应对姿态和冰山理论,学习回应感受的技巧。在小组过程中,社工透过讲解、游戏、讨论塑等形式,让组员更加了解自己和孩子的内在状态。尤其是雕塑技术,让组员能够外化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情况,更加清晰地了解目前与孩子的关系。
(2) 冰山理论比较生涩难懂,组员们普遍反映较难掌握.大部分组员对冰山理论的感受、期待、渴求等都比较容易掌握,但对观点这个层面容易存在困惑。面对这种情况,社工采用雕塑技术,让组员更加了解“主角”的内在状态。或者从组员较确认的感受层面出发,分析感受背后所代表的观点。
(3)部分组员缺席了上一节的内容,影响了该组员对当节内容的学习;面对这种情况,社工在开组前,都会与组员共同回顾上节内容,并让组员们分享上节布置的家庭作业。
4.结束期(第5节后半段)
结束期主要任务是引导组员对内容的巩固及在生活中的运用。社工透过与组员共同回顾五节的小组内容,并让组员分享收获以及讨论以后的生活运用,从而达到结束期的目标。但由于结束期时间比较急促,分享得不够详细。建议这个阶段可专用一节时间来完成。
六、 评估:
|
评估范畴
|
评估方法
|
评估指标
|
实际完成情况
|
目标评估
|
组员了解自己和子女熟悉的应对姿态;
|
小组分享环节,组员们能分享出自己和孩子熟悉的应对姿态
|
在当节小组中,80%组员们能分享出自己和孩子熟悉的应对姿态
|
83%的参加组员能分享出自己和孩子熟悉的应对姿态
|
小组评估问卷
|
参加调查者有80%在问卷中的第1、2、3题选择同意(程度5-6)
|
超过83.3%参加调查者的选择同意
|
组员认识冰山理论,了解冰山理论的七个层次
|
小组例子分析环节的表达准确率
|
在当节小组例子分析环节,80%组员们能准确表达出所属的冰山层次
|
小组例子分析过程中,组员们普遍反映冰山理论较难掌握。大部分组员对冰山理论的感受、期待、渴求等都比较容易掌握,但对观点这个容易存在争议
|
小组评估问卷
|
参加调查者有80%在问卷中的第4、5、6题选择同意(程度5-6)
|
在[认识了冰山理论]的同意度较低,只达到50%。而在[透过冰山理论更加了解自已和小孩]这一项的同意度比较高,达到83.4%
|
组员掌握回应冰山中感受层面的两大技巧。
|
小组分享环节,表达所学习的技巧的反思程度
|
在小组分享环节,80%组员们能分享出自己学习技巧后的反省、对以后子女管教的应用等
|
在小组分享过程中,大部分组员表示平常自己比较忽视小孩的感受,容易直接给予建议、问原因等。以后会更加注意首先处理孩子的情绪
|
小组评估问卷
|
参加调查者有80%在问卷中的第7题选择同意(程度5-6)
|
只有66.7%的参加调查者选择程度5-6。事后与组员分享,组员们表示,透过学习回应感受的技巧,组员们都意识到注意孩子感受的重要性。
|
过程评估
|
活动形式及内容
|
小组评估问卷
|
参加调查者有80%在问卷中的第8-10题选择同意(程度5-6)
|
100%的参加都选择了同意(程度5-6),都非常满意活动的形式和时间
|
组员的出席情况
|
小组的签到表
|
至少有40人次参加本次小组
|
11名参加者中,有7位固定的参加者,小组的出席人次为35人。
|
组员的互动情况
|
社工观察
|
参加者至少能自由、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
经社工观察,经过第一节营造了坦诚温馨的分享氛围后,组员们在每节当中都能自由、坦诚地表达自己,甚至有些组员希望能够更多地表达自己。
|
七、 专业反思
1.透过学习萨提亚模式,组员们能够更有效地认识自已和孩子的内在状态。组员们透过学习应对姿态、冰山理论等基础知识,能够清晰与孩子相处过程中的互动模式,注重孩子感受和情绪。萨提亚模式在家长服务的应用,能够给予参加者很大的反思和学习,有效地促进亲子关系。
2.体验性学习模式对组员有较大的反思。在小组开展过程中,适当采用角色扮演,家庭雕塑等方式,让组员能够外化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情况,更加清晰地了解目前与孩子的关系和内在状态。建议以后开展家长教育小组,可增加组员内部模拟和练习的时间和次数。这能够给予组员较大的反省,并增加了组员回去运用的动机和信心。
3.萨提亚模式强调运用自己,从自我开始改变。萨提亚模式四大目标之一是更有责任。因此,在开展小组过程中,我们更加注重组员自身的认识和改变。尤其是采用雕塑技术过程中,我们主要是注重“主角”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维吉尼尔.萨提亚,约翰.贝曼等.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M].世界图书出版社,1997;
2. 约翰.贝曼.萨提尔成长模式的应用[M] .心灵工作坊,2008;
3. 张兆球,苏国安等.活动程度的计划执行和评鉴[M]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
八、督导评语
当家长只看到孩子的“不适当”行为时,较易感到生气、紧张和焦虑,表现“即时反应”(例如:督促提醒甚至打骂),但却影响亲子关系和长远的管教效果。社工在这个家长小组中运用萨提亚模式,家长留意了自己和孩子的内在状态,可以有较合适“回应”,与孩子有更亲近的相处。社工实践萨提亚模式的日子不长,日后可以更注意小组程序的安排,增加家长对分享自己和回应孩子冰山各层次的学习,并增多家长体验,便可以提高小组的效果。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 内地社会服务
督导主任 卢婉婷
九、作者简介
邓文娟,女,26,广州市明镜社工服务中心,广州大学本科,社会工作专业,三年来一直服务于儿童及青少年领域。
十、服务感言
我非常喜欢台湾社工苏益志的一段话:
【人都是一样的!
苦的时候,需要有人倾诉;
倦的时候,需要有人陪伴;
怕的时候,需要有人支持;
困的时候,需要有人商量;
迷的时候,需要有人引导。
而社工辅导可以提供的,就是让人在苦、倦、怕、困、迷的时候,
有一个可以停足休憩、释放、沉淀、觉察与改变的心灵避风港。】
我希望自己可以做到这样,也很庆幸自己与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工正努力地实践着!
附件:小组评估问卷的统计
(其中1-2表示不同意;3-4表示一般,5-6表示同意)
从调查评估问卷(发出问卷6份,问卷回收6份)的评估结果来看,有如下的情况:
1.目标达成部分
非常不同意 非常同意
|
|
1
|
2
|
3
|
4
|
5
|
6
|
1.通过这个小组,我掌握了与人互动的五种应对姿态
|
0
|
0
|
0
|
16.7%
|
16.7%
|
66.7%
|
2.通过这个小组,我了解了自己熟悉的应对姿态
|
0
|
0
|
0
|
0
|
33.3%
|
66.7%
|
3.通过这个小组,我了解了小孩熟悉的应对姿态
|
0
|
0
|
0
|
16.7%
|
33.3%
|
50%
|
4.通过这个小组,我认识了冰山理论
|
0
|
0
|
33.3%
|
16.7%
|
16.7%
|
33.3%
|
5.通过这个小组,我更加懂得如何了解自己以及孩子行为背后的需要
|
0
|
0
|
0
|
33.3%
|
66.7%
|
0
|
6.通过这个小组,我更加了解自己和小孩
|
0
|
0
|
0
|
16.7%
|
66.7%
|
16.7%
|
7.通过这个小组,我掌握了让孩子表达感受的技巧
|
0
|
0
|
0
|
33.7%
|
66.7%
|
0
|
2.时间形式部分
非常不同意 非常同意
|
|
1
|
2
|
3
|
4
|
5
|
6
|
8. 我满意活动的时间编排
|
0
|
0
|
0
|
0
|
33.3%
|
66.7%
|
9 我满意活动的形式
|
0
|
0
|
0
|
0
|
0
|
100%
|
10. 我满意活动的场地
|
0
|
0
|
0
|
0
|
16.7%
|
83.3%
|
11. 社工表现
|
|
11.1我满意社工的工作表现
|
0
|
0
|
0
|
0
|
0
|
100%
|
11.2我满意社工的工作态度
|
0
|
0
|
0
|
0
|
0
|
100%
|
12. 我投入此活动
|
0
|
0
|
0
|
0
|
33.3%
|
66.7%
|
3.组员给予的意见
(1)小组对家长的
①这个课程对我帮助很大,服务的质量很好。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参加深入一点的教程,继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巧;
②这次活动学到很多知识,更加了解自己与小孩,非常感谢。
③让自己认识更多的知识面和应对姿态,了解如何去面对孩子,和谐地沟通;
(2)对小组的改善建议
①多了解参加培训的家长的自由时间,能分组进行,缩短上课周期更好;①
②在宣传上更多一些方式,如网上、传单;
(3)期望开展更多类似的服务
①希望有更多这样的班可以不断学习成长;
②希望能有更多的类似课程让家长选择;
③更多点类似培训活动,活动能有一个持续性,可以多一些案例分享,让大家多点体会
④开一些小孩子情绪管理方面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