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基本情况
-
活动名称:我们是一家之社区马赛克创作活动
活动对象:6-13岁流动学童及其家长
参与人数:本次活动目前进行两节,共有19人次流动人口和有7名义工参与活动。
社区的基本介绍:沙河街道的流动人口有16214人,辖内个体商业户达到4605家,青壮年流动人口忙于生意,较少会关注社区环境。对于流动学童及部分全职照顾学童的家长而言,由于对社区环境不了解和地域差异,较为缺少机会参与社区服务。这些现实状况都导致了流动人口他缺失对社区的归属感,不利于流动人口在此社区归属感的培养,更无法让他们融入社区生活。
社会工作者:陈颖茵
开展单位:广州市明镜社工服务中心 沙河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
二、活动背景与目标
活动开展的社会大背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由1982年的687万增长到2011年的2.3亿。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推进城镇化、实现人口合理布局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同时,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是衡量整个社会整合和群体融合的重要标志,只有当流动人口对流入地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时,才能说他们比较顺利融入了流入地社会。为此,需要构建城市社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服务平台,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等各项资源在社区有效整合,拓展流动人口参与社区建设的渠道,丰富流动人口文化生活,搭建流动人口与城市市民互动平台。
具体事件背景:公安宿舍西南片区的社区营造项目在2014年通过链接幼儿园、居委等多方资源改善了部分破损道路、墙体,并开展多次民意征询活动。本次活动属于改善片区墙体的其中一部分,通过参与者的合作把居民自己心中理想的墙体壁画内容呈现在社区,达致美化社区和增加居民对社区认同感的目的。
所要达到的整体目标:透过流动人口关注社区事务及提供义工工作,提升流动人口社区归属感;拓展流动人口人际交往网络。
三、理论与方法:
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本次活动通过家综、高校志愿者、新广人等多方参与美化西南片区墙体活动,鼓励新广人参与社区公益活动,提高新广人参与社区活动的意识。其次因为有流动人口参与社区建设,增加其对社区认同感。再次,新广人在参与的过程中,身份得以改变,不仅是使用者,还可以是设计者、小区营造者。
具体工作方法与技巧:
-
流动人口和社建领域搭配开展活动
-
流动人口家庭招募及培训进行
-
社区马赛克活动开展进行服务
-
活动评估及后续持续服务
四、活动过程
时间
|
目标
|
内容
|
物资
|
筹备阶段
|
招募活动参与者、前期物资准备
|
1、在曾参与流动人口服务的对象中招募活动参与者及义工。
2、与社区建设组沟通联系活动的具体分工、所需要的物资、马赛克活动创作的图案及墙体分区。
|
签到表、瓷砖、水泥(若干)、手套(20对)、相机、义工服(4件)、
|
活动开展
|
活动开展前期
|
了解活动的背景、创作墙体分区图案
|
1.宣传该社区问题的背景材料,让参与者明白该活动的背景,了解活动进行的目的。
2.发挥参与者自身的能力,让参与者在白纸上自行创作图案。
|
马赛克活动背景视频、白纸(若干)、彩笔、签字笔
|
活动开展中期
|
进行社区马赛克活动
|
1、给出指定的位置让参与者进行贴图。
2、义工协助参与者在墙体上用粉笔画出自行创作的图案。
3、每户家庭开始把马赛克按图案贴至墙上。
4、一名义工提醒注意活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
瓷砖、箱子、手推车、手套、水泥、塑料桶、相机、义工服、帽子
|
活动结束期
|
评估本次活动目标达成度
|
1、与参与者进行访谈
2、参与者进行填写参加者意见反馈表
|
参加者意见
|
评估反思
|
反思本次活动目标大程度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
1、根据参加者意见反馈表反思活动的达成度。
2、和参与服务的义工进行访谈了解活动过程中事宜,包括活动进行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对本次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
参加者意见反馈表
|
五、评估
评估方法
|
评估指标
|
权重
|
意见反馈法
|
参与者填写意见反馈表
|
40%
|
观察法,
|
观察现场的互动情况,参与者投入程度、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
|
20%
|
访谈法
|
了解参与者对项目背景及活动时间
|
20%
|
|
参与者对社区活动的参与度及认同感
|
20%
|
六、专业反思
(1)服务对象身份改变:透过流动人口参与马赛克活动,促使流动人口改变参与服务的身份,使流动人口从服务的使用者转变成社区环境的营造者。同时增加流动人口参与社区环境改善的机会,提升流动人口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可程度,促进社区共融。
(2)活动形式新颖:社区马赛克活动通过新颖的形式设计,提升流动人口参与活动的意愿程度,通过流动人口参与者和家综的推进,以达到美化社区环境的目的,解决局部社区墙体剥落的问题。
(3)活动过程反思:参与者在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投入程度,对贴图的内容、形式兴趣浓烈,活动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意进行创作贴图。此外,在创作活动中,家庭与家庭之间互动机会多,家长认为该次社区创作活动可以能为社区出自己一份力量,一起美化社区,且该次互动可以为学童提供一个互相认识的平台,增加其社会互相支持网络。
(4)参与者给予的回馈:参与者反馈通过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增加了与其他家庭交流的机会,认识了更多同辈群体。此外,认为该次服务自己能为社区贡献出一份力量,开始会关注社区的事务,美化了社区环境。